时间:2024-11-13人气:作者:低空经济网
2018年2月
四川启动空域协同管理试点
2018年12月
四川实现新机制下的安全首飞
从成都市中心出发,往西北方向驱车70多公里,就是彭州市桂花镇鹿坪社区。这里聚集了国内40多家研发、测试、应用和培训公司,其中不乏纵横、大疆、朗星等国内知名无人机企业。
一个小山村,为何能让这么多无人机企业聚集于此?“在这里,飞得起来!”成都纵横飞行基地主任郑文强给出答案。2021年,在空军和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支持下,一块半径3公里、真高300米的无人机专用飞行空域——“天空之眼”无人机测试飞行基地在鹿坪社区建成。这正是四川深化开展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的成果之一。
2017年12月,四川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开展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省份,2018年2月启动试点。2018年12月24日,四川实现新机制下的安全首飞,标志着试点真正进入试运行阶段。首飞至今三年,四川试了些什么?
三大突破
确定“哪里飞”“怎么飞”“如何报备”
近年来,我国通用航空整体发展迅速,但由于空域等因素限制,通用航空飞行活动增长滞后。在试点中,四川从空域源头入手,在划设目视飞行空域、制定运行规则等方面进行探索。2018年6月,四川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首个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牵头负责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各项工作。同年12月,四川省低空空域协同运行中心正式挂牌运行。
解决通航飞机在“哪里飞”,是试点的首要任务。
省委军民融合办常务副主任、省低空办主任雷开平介绍,我国推行低空空域改革已有近20年时间,但一直难有突破,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空域管理采取“用户属性的隔离运行”模式,空域被分割对应到各用户,通航飞行只能申请临时空域,“这种模式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导致空域利用效率低下。划定试点空域,才能让通航飞机有一片自由飞行的‘试验田’。”
2018年12月底,我省启动首批试点空域,在成都平原周边划定“四点、三片、一通道”共2100余平方公里;2019年11月,又启用了第二批试点空域,空域范围由成都周边拓展到川北和川南,空域面积也扩大到6600多平方公里,低空目视通道由1条增加到5条,通道总长度500公里,基本实现了成都与眉山、自贡、乐山、内江、资阳等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
1月11日上午10:00,四川腾盾科创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型无人机完成飞行表演,稳稳地落在了自贡凤鸣通用机场的跑道上。此次飞行表演的场地是自贡川协“5号空域”,面积1600余平方公里、高度2400米,这也是我省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第二阶段空域启动中面积最大、高度最高的协同空域。
随即而来的问题就是“怎么飞”。省委军民融合办总工程师曹坤介绍,以往通航飞机的飞行均是通过“管制指挥模式”,更多依靠地面调度,同一空域同一时间段,只能有一架飞机在飞行。四川探索试点“有管理的低空目视自主飞行”新模式,飞行员根据飞行情报和气象信息,自行判断飞行条件,自主执行任务,并对决策和安全负责。“这也意味着,在协同管理区域内的各通航用户之间不再采取相互隔离的方式飞行,而是按照规则融合飞行,让空域成为真正的‘空中高速公路’和‘非管制特区’。”
“就如同汽车上路一样,上路自由、责任自担。”省低空空域协同运行中心带班主任杨健解释,但这并不是随意飞。中心根据运行需要,在原系统的基础上升级改造了数据统计、气象情报发布等功能,开发手机app使飞行计划报备、飞行航线规划、航空情报获取更加便捷。同时,还利用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系统)等技术手段、甚高频通信组网,确保“看得见,叫得到”。
此外,四川还极大简化飞行计划报批流程,将“审批制”改为“报备制”,由以往的“至少提前一周的空域申请、提前一天的计划申请、起飞前的放飞许可”三个环节简化为“提前一个小时、通过多种形式报备”。
两大效应
空域用户数量大增,通航产业加速集聚
“以前想要飞一次太难了!”四川豪芸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总经理鲁涛感触颇深,“现在全国各地的飞行爱好者都愿意来四川飞,上个月北京有个小伙子来我们这里学习飞行,连续飞了20多天。”
各项新的探索,为我省通用航空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省低空空域协同运行中心数据显示,自2018年12月首飞以来,中心累计安全保障飞行303942架次、90253小时。三年来,试点空域年度飞行架次和飞行小时平均增长分别为89%、115%。
空域用户数量也持续增长。首飞以来,我省试点空域用户数量累计已达198家,其中省内企业141家、省外企业57家(含无人机企业)。2021年全年新增77家用户,省外用户39家。
“来川开展业务的省外通航企业明显增多!”四川翔彭智航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周小明说。作为“天空之眼”无人机测试飞行基地的运营平台,翔彭智航科技成立以来,已经有60家无人机企业、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等主体进驻,省外企业的占比达到40%。
1月13日,在“天空之眼”无人机测试飞行2号基地,西安羚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研发中心的工作人员进行无人机飞行测试。“我们是去年3月份首次来到基地,之前也在西安找了不少地方试飞,不仅占场飞行价格高,审批手续还复杂。”该研发中心的副部长陈勇告诉记者,来到这个基地后,每天的飞行计划统一由平台上报给空管部门,不再担心飞不起来,成本也大大减少。
一条完整的无人机产业链也加速形成。位于“天空之眼”1号基地的成都纵横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进行无人机飞控研发以及新功能测试;3号基地的中科朗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高能激光发射控制系统、光电测量识别系统的研发;深圳耐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则在热像测温方面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
彭州市龙门山湔江河谷生态旅游区管委会副主任朱琳介绍,湔江河谷旅游区将聚焦无人机产业链,整合“产、学、研、游、用”等优质资源,打造集“科创总部 应用生活场 生活社区”为一体的5g物联无人机智慧小镇,未来五年产值有望实现1亿元以上。
自贡的航空产业园,通航产业聚集效应明显。自贡航空产业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刘远初表示,依托川协“5号空域”优势,2021年新落地航空工业成飞等项目14个,累计落地重点产业项目45个。依托成飞自贡无人机产业基地项目,2021年成功与西安宇立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配套企业签订了协议,总投资11.5亿元,投产后年产值约13亿元。
在都江堰的川协“1号空域”,消费类飞行市场正在形成。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省外3家高空跳伞企业入驻,此外还有4家企业利用氦气球、动力伞、滑翔伞、三角翼等开展观光旅游和航空体验业务。
n个堵点
低空空域开放程度不够,通用机场建设滞后等
去年,中国民用航空局原副局长李健随国务院督查室赴4省9市开展通航专题调研,发现通航产业仍面临低空空域资源供给不足、低空飞行活动审批程序繁琐、低空空域飞行服务保障能力不高、通用机场建设严重滞后、地方政府发展通航的思路不够清晰等问题。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虽然我省在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先行先试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瓶颈。
低空空域开放程度不够。除占全省空域面积1.3%的协同管理空域外,其他空域均采取“隔离运行、静态调配”模式。“我国民航使用空域尚不到30%,且大部分为管制空域,对通航开放的低空空域更是凤毛麟角,没有成网连片,难以适应通航多点飞行、便捷高效的特点。”李健坦言。
为了提高空域的利用效率,我省进行了有人机和无人机同场融合运行的探索。自贡凤鸣通用机场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合作,挂牌全国首个“有人机/无人机融合运行项目研究室”,重点研究分层次高效利用空域资源。自贡通航机场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学清介绍,2021年已实现同场混飞683架次、506小时。
通用机场的审批程序复杂、周期较长,也影响了通用机场的建设速度。对此,我省正在加快建设通用机场,目前,已建成5个通用机场,遂宁安居、绵阳北川等2个机场正加快建设中。到2030年布局5个通用机场群,重点建设88个通用机场、500余个起降点。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曹坤说,通航产业的发展绝非朝夕之功,需要漫长的培育和探索。对四川而言,现已进入深化试点阶段,需要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和内容,进一步推行基于统一规则的融合运行模式,实行更大范围的空域开放,让更多通航领域的参与者翱翔蓝天。(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姣)